內疚與救贖的拉鋸,邪惡對純真的衝擊
葛林被世人認定為20世紀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他所創造的小說世界里,充斥著苦難的考驗、人性的衝突、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不過,葛林的前三部小說並未引起注意,直到1932年的《史坦堡特快車》(StamboulTrain)問世后,他才贏得應有的名聲。葛林作品中最著名的標記,就是如惡夢般不斷糾纏重複的主題-內疚與救贖的拉鋸、邪惡對純真的影響。這種刻畫正邪交融而對立、善惡共存又對峙的文學特質,我們可以在他的小說看到佐證:1938年的《BrightonRock》,主角是一對雌雄少年殺手,男的冷血粗暴,女的卻是神聖純情;1940年的《ThePowerandtheGlory》,描寫逃亡的牧師與惡棍之間的衝突鬥爭;1950年的《TheThirdMan》,RolloMartins必須面對貪圖不義之財的商人HarryLime,誰知這奸商竟然是戰爭爆發前的兒時恩人!
天主教義的宗教色彩,散發娛樂的閱讀享受葛林作品中的另一個特色,是蘊含著宗教色彩,常見以天主教義為中心主題。由於葛林並非天生的天主教徒,他是在處女作發表前兩年,才突然轉為信仰天主教,因此有人質疑,葛林是否為了取得合理的「執照」而加入天主教派。然而,葛林和G。K。卻斯特頓雖同是改信天主教的叛徒,但其立意卻完全不同:卻斯特頓在信仰危機中,從天主教尋得自由解放的自我快樂;但葛林(或是他筆下的人物)若隱若現地在每部作品中坦露受苦煩惱的經過,而這些掙扎所架構的劇情故事,卻為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娛樂效果。
諾貝爾文學的肯定,推理文壇的重視
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他自己將題材較為嚴肅的歸類於「藝術小說」,其他則界定為「娛樂作品」。有趣的是,這樣的認知卻因人而異,譬如有些美國評論家把《BrightonRock》視為通俗的娛樂作品,但在英國,它反而是一本廣被認定為深奧淵博的嚴肅小說。葛林雖非正統的推理小說家,但《TwentiethCenturyCrimeandMysteryWriters》卻統計列出關於葛林著作的傳記、評論集、和書志學文獻,至少有31部之多,可見他對推理文學的貢獻,決不可等閑視之。葛林晚年長住法國尼斯,1991年4月3日死於瑞士,他生前獲獎無數,光是諾貝爾文學獎就提名他21次,可惜總缺了臨門一腳,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承襲冷硬派風格的「字母女士」:蘇·葛拉芙頓(SueGrafton)
提及冷硬派私家偵探這類的狠角色,一般讀者想到的都是那豪氣干雲的鐵錚錚男子漢,彷佛這個職業領域是男性的特權、女性的禁地。不過,到了推理文學的近代史,成見陋規終於被打破了,一波由女性私家偵探主導推理案件的浪潮洶湧襲來,而掀起此70年代革命狂潮的是美國女作家MarciaMuller,因而造就了開花結果大豐收的80年代。其中,在這十多年女英雌人才輩出的黃金時期里,蘇·葛拉芙頓(SueGrafton)所創造的女神探金西·密爾虹(KinseyMillhone)【註:台灣譯名為金絲梅芳】,堪稱是最傑出的小說人物之一。
虎父無犬女,跨足小說創作與電視編劇
1940年,葛拉芙頓生於美國肯塔基州,長於路易維爾市。有道是虎父無犬女,葛拉芙頓日後會走上推理文壇,正是因為她有個寫推理小說的老爸C。W。Grafton。1967年,這個小女兒以處女作《KeziahDane》嶄露頭角,兩年後的第二部作品《TheLolly-MadonnaWar》被電影片商相中搬上大銀幕,葛拉芙頓自己還參與了改編劇本的工作,這個意外轉折導致她除了小說創作外,還跨足電視電影的編劇事務。80年代末期,她曾將克莉絲蒂的英國作品,成功地轉換為充滿美國風情的電視劇集。
AtoΖ的字母排列遊戲
葛拉芙頓最為推理p說迷津津樂道的,即是她「字母女士」(thealphabetlady)的著名稱號。從1982年起,葛拉芙頓每一部金西·密爾虹探案系列的書名,皆按照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來命名,如早期的《AisforAlibi》、《BisforBurglar》、《CisforCorpse》、《DisforDeadbeat》……到新作《NisforNoose》,她以此設限來增加自己創作上的難度,且樂此不疲,而讀者也和她培養出私密的默契,在對她每年出爐新作的引頸期待中,臆測她又如何以字母來大作文章。事實上,葛拉芙頓這樣的奇異作風並非自己首創,而是師法其父運用歌謠連續行列來為小說取名的模式,因此,金西·密爾虹系列不僅是葛拉芙頓的代表作,更是她向父親致敬的作品。
真實與虛擬的差別
在喜愛葛拉芙頓的讀者眼中,金西·密爾虹根本就是她自己的化身。然而對葛拉芙頓來說,她可沒有意圖在虛構的小說世界里,虛擬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物,來滿足不切實際的英雄式幻想。葛拉芙頓自承,和密爾虹相較之下,真實的她年歲比較老邁、身材沒那麼纖細苗條,甚至連危機處理能力都較為遲鈍;此外,葛拉芙頓也不像密爾虹是個獨行俠,她和第三任丈夫結縭二十多年來,夫妻感情一直是鶼鰈情深,而且環繞於她生命四周的還有兩個孩子三個孫子、多支時而頑皮時又馴良的貓咪、以及花團錦簇的華美庭院;最重要的是,葛拉芙頓愛好美食與烹飪,這和以漢堡或罐頭食物為主食的密爾虹相比,完全是大相逕庭。
時至今日,葛拉芙頓儼然已是國際知名的暢銷推理作家,她的小說被譯為26種語言版本,發行至全球28個國家,銷售記錄已達數百萬本之多。這位剛毅的女作家用自己果斷的筆觸,證明了我們所處的世界里,除了法院之外,街頭依然有正義的存在。
大隱於市、慢工出細活的驚悚大師: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
出版界雖屬文化事業,卻仍免不了商業氣息濃厚的炒作烘抬伎倆。譬如說,一旦成為暢銷排行榜上的名字,作家必在出版經紀商的安排下,上盡各類傳媒以增加曝光率,抑或是舉辦演講、座談會、簽名會等活動來促銷新作。於是,作家也變成如閃爍明星般的知名人士,然後在出版商「打鐵趁熱」的藉口催促下,只得像趕鴨子上架似地匆忙擠出下一部新書-難怪許多暢銷作家通常也是多產作家。然而,湯瑪斯哈里斯(ThomasHarris)可不是這麼一個受名利擺布牽絆的作者,在創作生涯的25年當中,他僅僅只有3本小說問世,但光靠這3部擲地有聲的作品,足以讓他成為近代最重要、最傑出的驚悚類(Thriller)小說家之一;因為,哈里斯的作品不但大受歡迎,而且對後繼的創作者,有極深遠的啟發和影響。
情節布局嚴謹,氣氛詭譎駭人
哈里斯是美國籍作家,生於1940年,其個性和作品一樣是惜字如金、沈默如金,所以他不但極少曝光,更不喜出現在大眾媒體上侃侃而談。在正式投身專職寫作之前,早年哈里斯曾於德州擔任記者工作,主跑社會新聞及刑事案件,後來轉到紐約市的美聯社(AssociatedPress)任職編輯。這些專業背景奠定了哈里斯在說故事方面的非凡技巧,並且練就他對情節架構的經營與角色的塑造發展,有著深思熟慮的洞灼遠見;同時,哈里斯還是嚴格要求精緻細膩的風格家,他可以從某個細微的人物或旁枝末節,有組織地編排醞釀出暴力與恐怖的氛圍,並逐一渲染而擴及整個情節主幹,然後置讀者如同身歷其境,感受那毛骨悚然的火苗一發不可收拾的強大戲劇張力。難怪哈里斯的小說一直受到電影編導的青睞,三部作品全都被改編搬上大銀幕。
獨創正反角色的原型
哈里斯的處女作《BlackSunday》出版於1975年,2年後即被拍成電影,故事敘述阿拉伯恐怖份子計畫在超級盃美式足球決賽當天,引爆炸彈轟掉滿場81000名球迷與親臨現場觀戰的美國總統。問題是:炸彈究竟藏在哪裡?出人意表的答案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炸彈就設於漂浮現場上空的Goodyear小型飛船內!哈里斯在此書中獨創了今日看來已成既定模式的角色原型:憤世嫉俗的越戰退伍軍人、金髮藍眼的美艷女暴徒、以及粗魯冷酷卻討人喜歡的警探,而這部《BlackSunday》也在災難-驚悚的類型小說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經典境界。
探討連續殺人魔的成因,開創驚悚小說的新局
哈里斯的第二部小說《RedDragon》發行於1981年,5年後也被視覺影像化(電影片名更改成《Manhunter》),這回故事描寫的是一位擁有辨識變態心智這種特異功能的聯邦探員,受命委託去追捕一名心智異常的連續殺人犯的經過。這部《RedDragon》最重要的成就,便是介紹了一位身兼精神病患和FBI顧問雙重矛盾身分的人物出場-漢尼拔·雷克特醫生(Dr。HannibalLecter),又稱「食人醫生」。這位正邪並容一體的食人醫生擁有超凡智商和高格調藝文品味,是虛構的驚悚小說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物之一,於是他的邪惡力量到了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TheSilenceofTheLambs》中,獲得淋漓盡致的釋放與發揮,哈里斯藉著這個角色,開創了驚悚類型的新局,他一手助長「連續殺人案件」成為熱門的流行話題,並探討了變態心理現象的來龍去脈,而且沿線回溯到震驚50年代的連續殺人魔EdGein的犯罪學研究。這部小說當然也被隨即拍成電影,那就是一口氣囊括多項奧斯卡大獎的《沈默的羔羊》,叫好叫座的回應使得小說和同名電影雙雙列名「連續殺人魔」驚悚類型中的經典之作;英籍男星安東尼霍普金斯也因演出食人醫生一角,榮獲該年度的最佳男主角大獎。
算一算時日,蟄伏已久的哈里斯也差不多該有新作發表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瞧瞧這一次哈里斯(或Dr。HannibalLecter)會變出什麼把戲,來把讀者嚇出一身冷汗!
集教師、譯者、作家、廣告人多樣才情於一身的時代新女性:桃樂絲·賽兒絲
在推理小說史上,桃樂絲·賽兒絲(DorothyLSayers)是一個偉大的名字。她的風格無人能模仿;她的作品無人能取代。她創造了永垂不朽的業餘神探彼特·溫西爵爺(LordPeterWimsey),也撰寫多部精彩絕倫的推理文學評論。她的小說,絕大部份都在推理史上的黃金時期(1920-1940)內完成,因此堪稱是最具備古典時期特色的代表傑作。
打破性別藩籬的牛津高材生
1893年,賽兒絲出生於她鍾愛一生的牛津,父親是當地的教區牧師。自小,賽兒絲就展現不凡的才智,7歲學拉丁文,而後再習法文。進入大學后,她依舊光芒四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牛津。在當時保守的傳統下,女性只能前往女子學校就讀;因此,賽兒絲是第一批突破性別限制的時代先驅、也是取得牛津學位的少數女性高材生之一。
雅俗共賞的推理文學作品
1920年,賽兒絲更上一層樓,順利獲得碩士學位;同時間,她還在多所學院任教。1922年起,她在倫敦的班森廣告顧問公司任職長達7年,文案功力是業界公認的翹楚。期間,她的首部溫西爵爺探案作品《WhoseBody?》(1923)問世,甫發行立刻一炮而紅,從此奠定大師級的地位。對於賽兒絲的偵探小說,評論家們的看法是涇渭分明:有的認為其著作是質感極佳的高格調文學;有的卻指出她的小說一昧埋首於大英帝國俗不可耐的紳士氣派,由此反應出賽兒絲對上流階級的熱中與溺愛。然而,管他評論家如何吵得天翻地覆,一大票讀者可愛死她的小說;甚至,在眾多近代崛起的英籍推理作家心目中,賽兒絲的1934年作品《TheNineTailors》,被公認是30年代高居榜首的推理巨作。
場景描繪細膩,人物呈現鮮明
賽兒絲的文筆甚佳,她對故事中場景的描繪,總是巨細靡遺、栩栩如生,讓讀者深刻地感覺彷佛置身其中;此外,賽兒絲描寫人物也是一絕,她創造的角色個性鮮明活潑,連配角的戲份都各有所長,例如包打聽功夫一流的老處女科琳森小姐、耿直的蘇格蘭警探帕克、神經兮兮的丹佛公爵,以及溫西身邊忠心無二志的侍僕包特。這群配角以溫西爵爺為中心稱職地圍繞在他周遭,一次又一次架構起教人拍案叫絕的精彩情節。時至今日,賽兒絲的推理小說未曾被後起之浪淹沒,反而是大受年輕讀者的青睞;她塑造的杜撰角色、編寫的嚴謹布局,以及所引發討論的善惡道德議題,皆是現代推理迷關注的話題。
引入真實情境,歷久不衰的經典
賽兒絲對推理文壇的貢獻,即是將推理小說從「純粹解謎過關」的泥淖中拉拔出來,並提升躋身到現代主流小說之林。在她的改革下,20世紀的推理文學有了真實的血肉面貌,而不再只是虛無飄渺的抽象命案。1940年之後,賽兒絲停筆創作推理小說,也許在她自己的想法中,她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使命!此後,賽兒絲轉寫兒童書和宗教劇,並且為BBC完成多出廣播劇。1957年死後至今,賽兒絲的推理作品一直是後人所崇敬的最高經典。
熱愛生命、享受人生的快筆名家: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
一般來說,世人對創作的定論,很少將多產作家和優秀作家劃上等號。不過推理文壇上有一個例外的,他的作品量多產到超過四百部,但毫不損害其高評價的美名。甚至,他被譽為法國最傑出、最受輿論讚賞的作家之一;他所創造的探長角色梅格雷(InspectorJulesMaigret),也是推理史上不朽的名探。這位不可思議的快筆作家,就是喬治-西默農(GeorgesSimenon)。
快,快到三天寫完一部小說
1903年,西默農出生於比利時的列日(Liege),他是保險業務員與寄宿舍房東之子。父親過世后,西默農從事過多項工作,包括麵包店、書店,然後到地方報社。雖然他從未受過太多的正統教育,但憑著一手好文筆,很快為自己掙得一塊專欄。除了寫得好之外,西默農下筆速度飛快也是一絕。從十六歲開始寫作,對西默農而言,三到四天完成一部小說簡直是稀鬆平常的事;後來,他才刻意壓抑自己一個月「只要」寫完一部即可。
愛,一生愛了兩萬多名女子
1923年,西默農移居巴黎,此時他的寫作量大增,平均一天的目標是八十頁的篇幅。西默農因而賺了大把的鈔票,擁有一輛頂級的雪佛蘭名車與豪華遊艇。然而不久,西默農便對他的工作感到倦怠不悅。於是他決定乘著遊艇出外旅行,藉此增廣見聞,充實人生歷練。西默農如願以償,他從此熱愛生命,盡情享受人生,在1970年出版的自傳小說《WhenIWasOld》中,他宣稱一生曾與兩萬多位不同的女子發生性關係,其中幾位後來還成為他的妻子。
念,因思念而讓神探重出江湖
第3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