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研究之心,撰寫推理經典評論 1926年,基亭生於英格蘭東南部的薩西克斯郡(Sussex)。 他受教於墨茜特學校及都柏林大學,中途曾一度被拉去陸軍服役,但整體的求學階段還算順利。 1953年起,基亭展開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生涯,七年之間先後在《電訊報》及《泰晤士報》兩大報業工作。 1960年,基亭決定轉為自由作家,直到1967年,他才重回《泰晤士報》擔任犯罪小說的書評家。 基亭對於推理和犯罪小說所付出的苦心研究,使他成為該類型小說中首屈一指的評論家。 其著作包括《SherlockHolmes,TheManandHisWorld》(1979)、《CrimeandMystery:The100BestBooks》(1987)、以及非常重要的推理寫作指南《WritingCrimeFiction》(1986)。 另闢新徑,印度探長異軍突起 在小說創作的方面,基亭的功力也是倍受肯定。 他的作品以嚴謹的布局、優美的詞藻取勝,因此無論是看熱鬧或看門道的讀者,皆可從中獲得閱讀的滿足;即使是位居偏狹鄉下地區的讀者,也能在基亭熟練的生花妙筆下,不禁對故事中的角色產生興趣與認同。 1960年初期,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推理文壇中闖出一條新路,也為了打入廣大的美國市場,基亭突發奇想,決定將故事背景設於西方人好奇的東印度國家,並杜撰一位其貌不揚的印度警探為主角,這就是後人所熟知的孟買刑事調查局探長溝帖(InspectorGhote)。 這位害怕失敗、但絕不莽撞行事的印度探長,首次出現在1964年的《ThePerfectMurder》,這部作品一發行上市,就讓老美輕易接受溝帖既笨拙又大智若愚的行徑,而且分別登上英美兩地最重要的推理大獎:美國愛倫坡的最佳新人獎、及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頒贈的金匕首獎。 從浪漫派到寫實派,細觀東西文化衝擊 一炮而紅之後,基亭開始編寫一系列的警方辦案程序小說,書中的主角溝帖跑遍全印度,甚至可以直闖佛門聖地查案。 不過,基亭自承在創作的頭十年裡,他從未涉足印度這塊土地,所以故事情節難免因天馬行空的想像而失真。 後來他屢次造訪印度,作品因而逐漸趨近於真實,是故日後溝帖可以飄洋過海至英格蘭倫敦追查線索(《ARemarkableCaseofBurglary》,1976),或是撈過界到洛杉磯緝捕逃犯(《GoWest,InspectorGhote》,1981),這些都是基亭迎向寫實風格的轉變。 溝帖系列小說與其他名探系列小說的最大差異處,在於基亭對東西文化的兩相衝擊下所衍生的文化轉變現象,有深度且迷人的刻畫描寫;特別是,我們在書中看到當時的印度上流人士,完全繼承了英國統治主權的西式作風,而這項對社會觀察的特色,遂將通俗的推理小說提升到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林。 這即是基亭能夠享有推理大師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他重要作品: 《InspectorGhotePlaysaJoker》,1969; 《Filmi,Filme,InspectorGhote》,1976; 《TheSheriffofBombay》,1984; 《DeadonTime》,1988; 《TheIciestSin》,1990。 崇尚神秘主義、渲染陰謀論的多產作家:薩克斯·儒默(Sax Rohmer) 以創造出神秘小說中,最邪惡的角色-魔鬼博士傅滿州(Dr。 FuManchu)而享譽文壇的英籍作家薩克斯·儒默(SaxRohmer),在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中,對推理小說最大的貢獻,其實是塑造了多種虛構偵探的類型:暴躁易怒的蘇格蘭警場總督察Kerry、活潑朝氣勃勃的法籍偵探GastonMax-此法國佬比白羅還早出道5年、大法官法庭里的小律師偵探PaulHarley-此君比梅森探案更早亮相10多年、以及光靠睡覺就能夠破案的MorisKlaw-此人稱號為夢幻神探(DreamDetective)。 如此多才多藝,文學成就備受肯定的儒默,一生中泰半過的竟是窮困潦倒的日子!原因何在? 出身不高,幻想是名門望族 所有的不幸都得回溯到最早的源頭-童年。 1883年,薩克斯·儒默出生於英格蘭的工業城Birmingham,他的本名其實是ArthurHenryWard。 從小,他就常聽到酒後亂性的母親滿口胡言亂語,說他們是一位17世紀偉大將軍PatrickSarsfield的後裔。 這個說法因此在小儒默腦海中鑿刻出深切的印記,也使他飄飄然地自以為是名門之後,在18歲那年,儒默索性把Sarsfield的姓氏併入自己的名字中,變成了ArthurHenrySarsfieldWard。 由於這種希望攀權附貴的潛意識作祟下,儒默養成一擲千金的奢華習性,再加上幾次不當的投資失敗,終於賠盡他一生之所有。 創作力旺盛,想像力豐富 儒默雖然搞不清楚自己的身家背景,不過卻很篤定自己一生的志向-作家。 初期,儒默屢屢被退件,而這些文稿居然多到可以貼滿房屋四壁;戰鬥力旺盛的儒默不但不氣餒,繼續創作不輟,他甚至自信滿滿地曾將一份退稿連投同一家出版社三次,而且每次的內容都一字不改,唯一的差別僅僅是在稿紙上塗染五顏六色的外框!爾後,當儒默的作品開始被書商出版發行時,他強烈的創作慾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舉凡是大眾看的小說、聽的流行歌曲、音樂廳演的戲劇,以及報紙的專欄評論,能賣錢的他通通不放過。 也因如此,在某次接受報社委託前往倫敦Limehouse區的採訪過程中,儒默因緣際會得知神秘老闆Mr。 King的傳說故事,因而引發他的創作靈感。 就像是瑪麗雪萊造訪拜倫的古堡之後,刺激她寫出恐怖小說《科學怪人》;儒默在Limehouse一游后,回去就創造出傅滿州這個永垂不朽的虛構人物。 Limehouse據說是當時中國人群居的大本營,其龍蛇混雜之亂象,即使在光天化日下,非中國人在此出入也可能有殺身之禍!儒默於此地多次耳聞詭秘的大頭目Mr。 King,於是他在這個從未謀面的中國人身上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捏造並延伸出一系列的傅滿州傳奇。 旁徵博引異國文化,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一般大眾都以為,儒默可能對東方國家特別情有獨鍾。 事實上,儒默最感興趣的其實是中東文化,尤其是古埃及文明。 而他在這些異國文明所投入的研究熱誠,都轉換成其作品的一部份,無論是藥物、毒器、以及各地特產的動物,儒默對它們的背景、用途,都有極鉅細靡遺的敘述,讓人讀之如入實境。 1959年,儒默死於美國紐約,他生前創造的最後一個新角色,即是傅滿州的女性變奏版本-名為SUMURU的女陰謀家,算是儒默送給全球讀者的最後一份禮物吧。 悲天憫人的人性關懷作家:瑪格瑞·艾林罕(MargeryAllingham) 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那麼,在一個眾人皆作家的家族中,再多產生一個作家又有何意義呢?英國女作家瑪格瑞·艾林罕(MargeryAllingham)是否曾經如此質疑過,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1904年出生於一個作家、編輯群聚的家族裡,艾林罕的確這樣表示過:「我的族人將寫作視為打發時間的唯一可行方法,並且也當它是維持生計的唯一來源。 」這位後來成為推理大師的女子,自小就接受這種想法,並浸淫於創作鼎盛的家族風氣之中。 於是,年少的艾林罕很快就嶄露頭角,19歲芳齡即發行了自己的處女作《BlackerchiefDick》,這雖是一本歷史驚悚小說,卻是她邁向20世紀偉大犯罪作家之一的生涯起步。 婚後創作力大增 23歲那年,艾林罕下嫁藝術家暨雜誌編輯PhilipYoungmanCarter,此君其實與她淵源頗深,數年前那本《BlackerchiefDick》的封面設計,即是由他親手完成。 此正是「婦唱夫隨,其樂融融」。 昱年,艾林罕的第一本懸疑小說《TheWhiteCottageMystery》問世;再相隔一年,她完成了《TheCrimeatBlackDudley》,並在此書中介紹她最富盛名的神探出場,此人就是艾伯特·坎比恩(AlbertCampion)。 從此後,坎比恩便成為艾林罕系列作品里,打擊罪犯的代言人。 創作三部曲 艾林罕早期作品的風格,著重於純粹驚悚的情節渲染,然後逐步揭開國際犯罪陰謀的真相;而後,主要人物坎比恩其怪異滑稽的特性逐漸被淡化,艾林罕的筆觸轉向人物內心的刻畫,以及辦案過程的細膩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艾林罕投身於社會道德重整與戰後重建的募款等活動,使得她的作品呈現了人道關懷的面貌:在此階段里,神探坎比恩退為陪襯的背景人物,罪犯反而躍身為整個故事舞台的中心。 多年來,艾林罕獨具的幽默感,一直是她作品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但是,隨著她年歲漸長,幽默的特質越顯黯淡,因此,艾林罕在戰後的1952年作品《煙中之虎》(TheTigerintheSmoke)雖嚴肅深沈,卻是她評價最高的作品,也是推理小說史上公認的經典鉅作。 因了解而關懷人物角色 整體而言,艾林罕的作品中看不到輕蔑嘲笑他人的犬儒主義,也不會帶有排斥愚民的菁英思想,更不會充斥著對低級趣味事物的陳述。 艾林罕關心她筆下的人物,並且打從心裡去喜歡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 1966年,艾林罕因癌症不治而逝世,她的先生Philip執筆協助完成其遺作《CargoofEagles》。 1970年,Philip也跟著撒手西歸,神探坎比恩的傳奇故事於此終告落幕。 重要作品包括: 《TheCrimeatBlackDudley》(1929)、 《甜蜜的危險》(1933)、 《DancersinMourning》(1937)、 《TheFashioninShrouds》(1938)、 《InTraitor』sPurse》(1941)、 《煙中之虎》(1952)。 悠遊於嚴肅與通俗之間的大文豪:葛蘭姆·葛林(GrahamGreene) 作品數量甚豐、文采多才多藝,是長篇小說家、短篇故事作家、劇作家、也是新聞評論家,文本中總是以政治脈絡為背景來鋪陳,呈現出道德矛盾與掙扎的主題,這就是葛蘭姆·葛林(GrahamGreene)的文壇地位與風格。 閱歷無數,著作等身 葛林的家族中,可能流著優質作家的血統,他的表哥RobertLouisStevenson,也是享有盛名的小說家(《金銀島》、《變身怪醫》)。 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將成為一流的說故事高手,不過,葛林的成就遠超過他的期待,因為葛林的筆法多變,悠遊跨越於各種小說類型之中;甚至,葛林文本中探討的議題深度,足以讓他超越一流,成為永垂不朽的偉大作家。 1904年10月2日,葛林生於英格蘭的Berkhamsted小城,他畢業於名校劍橋大學后,先後於《諾丁漢日報》(NottinghamJournal)、《倫敦泰晤士報》(LondonTimes)擔任記者的工作。 1929年,葛林發表了小說《TheManWithin》的處女作,隨即離開《倫敦泰晤士報》,轉往《觀察家報》(Spectator)改任影評和文學編輯。 二次大戰期間,葛林在英國外交部擔任極重要的職位,戰後他卸下公職,四處旅行,足跡遍及南美、東歐、非洲、和亞洲,同時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繼續發表著作。 第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推理名家》
第2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