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是巧合,還是預謀?2004年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嘯餘波未息。在印度的馬哈巴利普蘭,曾經洶湧的海水緩緩退去,露出原本深藏在沙下的大片遺跡。一時間,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兩千多年前的遺跡石刻重見天日後石破天驚,被海水侵蝕卻依稀可辨的古老梵文卻令人毛骨悚然,莫非這場防不勝防的大海嘯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被預言?看那多如何抽絲剝繭,逐一破解“神的密碼”……』
正文
一 馬哈巴利普蘭預言
亞洲5國遭遇40年來最大災難超過3000人死亡
美聯社的最新消息稱,印尼12月26日發生近40年來最強地震。強震引發的海嘯席卷亞洲5個國家,造成至少3000人死亡,其中斯裏蘭卡1500人,印度1000人,印尼400人,泰國120人,馬來西亞15人。另有數百名失蹤,死亡人數可能還將上升。
《中國日報》網站2004年12月26日
海嘯後印度海底現古城
南亞大海嘯帶來災難,也帶來一些意外的發現——一座水下的古城遺址。
印度沿海水底古城馬哈巴利普蘭所在地是海嘯災區之一,海嘯過後,該城鎮附近露出三個石結構,上面都刻有精細的動物畫像。這是因為海嘯過後,覆蓋在結構上的沙層被沖走。印度考古研究所高級考古學家薩蒂亞穆蒂說,這些結構,可能屬於這個建於七世紀的港口城市。
這個古城名為馬哈巴利普蘭,早就因其古老、雕刻精致的海岸廟宇聞名。這些遺跡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保護地區,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印度教朝聖者和遊客前來朝聖和觀光。據早期英國旅遊作者的記載,該地區還有七座塔,其中六座沉入海底。
薩蒂亞穆蒂在馬德拉斯接受美聯社電話訪問時說:「海嘯過後,露出一件淺浮雕,似乎是一座寺廟外牆的一部分,或那座古代港口城市的一部分。我們的發掘工作將會揭開更多謎團。」
《中新網》2005年2月19日
每一篇的手記開始,我都會把新聞放在最前,作為上海《晨星報》的一名記者,我接觸到了隱藏在這些新聞背後的事件,這些新聞就好像一株株藤蔓,順著它們,我摸到了深藏在地下的,巨大而驚人的果實。於是我從這些人人都可以在網上查到的新聞開始,有所保留地,講述你們完全無法想像的故事。
這次的藤蔓,有兩株。
今天,任何一個生活在人類文明世界裏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第一株藤蔓,相信就算在一百年之後,都會有許多人記得這場浩劫。而第二株藤蔓則弱小得多,它在前者巨大的陰影裏生長出來,作為這場浩劫的副產品,或許並沒有太多人關心。
我是從新浪網上,看到那片從海水中露出的遺跡的,對於這類帶著古老神秘色彩的考古發現,出於個人的興趣,我一向都比較留心,所以很認真地把整篇新聞看完。
僅此而已,對一個記者來說,看絕大多數的新聞都一掃而過,或只看個標題就足夠。
所以我當然不可能料想到,不久之後這片遺跡會變成一株小小的藤蔓,可是我順著它摸到的並不是果實,而是一把鑰匙。
這把鑰匙讓我意識到了第一株藤蔓,是的,那竟然不僅僅是一場劫難!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了一切。可是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詞語來形容……這真相的果實,巨大、龐大、浩大?
我只能試著用對比的方式來表達,與之相比,這場席卷人類世界的海之狂瀾,算不了什麼,毫不誇張的說,微不足道。
微不足道!
我願意從頭說起,希望你們有些耐心。再狂暴的颶風,它的邊緣末端,也只能微微吹動衣襟。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晚上,我點開大洋網新聞的時候,才看到這場讓全世界震動的海嘯事件,距離海嘯發生已經有一段時間。那天是周日,我沒去報社,所以知道的晚了。
那時我看到的數據,就是我在上面列出的第一則新聞裏的數據:超過三千人死亡。這已經足夠讓我在顯示器前呆了十幾秒鐘。這些年來,在一般意義上文明世界裏所發生的地震、颶風、洪災,死者達到三位數的已經算得上大災難,可是這次竟然有三千人。兩個月後,這個數字上升到三十萬。
這場讓人類再一次意識到自己渺小的災難,卻讓我在二零零五年的春天有了一次免費海外旅遊的機會。
為了加速被海嘯重創的國內旅遊經濟。印度政府組織中國各大報社旅遊條線記者印度遊,好讓他們回來多寫稿子促近旅遊業複蘇。十天的遊程,有多條路線可供有限度的選擇。所謂有限度選擇,就是說不能有些線擠太多記者,而有些地方沒人去,目的是促進國內旅遊業,當然要搞搞平衡。
旅遊版的記者跑不開這麼久,所以極其鬱悶地把機會上交給了報社,領導決定讓報社最辛苦的機動部出個記者,算是借印度政府之手犒勞。至於回來要交差的那算篇吹捧稿,是個記者都會。
這個美差最終落到了我的頭上,雖然我很想說因為我是機動部最勞苦功高眾望所歸的一個,但其實只是我手氣好,抓鬮抓到了那張寫著「印度阿三」的紙片。
和普通旅遊不同,這次可供選擇的十幾條線路,每條只去一到兩個景區。印度旅遊部門希望我們這些記者把去的地方寫深寫透,而不是走馬觀花。
第1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