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老子

 李耳 作品,第8頁 / 共110頁  

 大小:

朗讀: 

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

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

而不爭。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音版—————————

道(dào) 可(kě) 道(dào) ,非(fēi) 常(cháng) 道(dào) ,

名(míng) 可(kě) 名(míng) ,非(fēi) 常(cháng) 名(míng) .

無(wú) 名(míng) ,天(tiān) 地(dì) 之(zhī) 始(shǐ) ,

有(yǒu) 名(míng) ,萬(wàn) 物(wù) 之(zhī) 母(mǔ) .

故(gù) 常(cháng) 無(wú) 欲(yù) ,以(yǐ) 觀(guān) 其(qí) 妙(miào) ,

常(cháng) 有(yǒu) 欲(yù) ,以(yǐ) 觀(guān) 其(qí) 徼(jiǎo) .


  

此(cǐ) 兩(liǎng) 者(zhě) 同(tóng) 出(chū) 而(ér) 異(yì) 名(míng) ,

同(tóng) 謂(wèi) 之(zhī) 玄(xuán) ,玄(xuán) 之(zhī) 又(yòu) 玄(xuán) ,眾(zhòng) 妙(miào) 之(zhī) 門(mén) .

[譯文]

此章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話,那麼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語言來表述的話,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說「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名」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這裏有些人會誤解說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並非普通的「道」)「無名」的「無」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但是它並非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天地之奧妙的總門。

[長篇大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常」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


  

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 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裏「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恒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恒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恒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裏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裏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裏拿著的念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

老子的唯物論觀點

老子在本章裏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正是這個**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人類在「道」和「名」的征途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僅僅是一個「太陽中心說」,哥白尼提出了這一理論,但是不敢發表;伽利略為推廣這一理論,在鐵窗裏渡過了餘生;布魯諾用身上的烈火來捍衛。今天的人們都知道,宇宙不是圍繞太陽轉的,但是如果沒有伽利略的鐵窗和布魯諾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觀從何而來?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時候,有人說他是「瘋子」,就是這個原因。

道德經第二章



第8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