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進鹹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裏,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 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 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 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 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 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其實他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拿,蕭何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 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 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采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國的經濟相當於當時世界經濟的總和。 府庫裏的糧食多得來都發了黴,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京城裏就連打更的老頭每天都有二兩小酒喝。 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這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遠、意義非常重大。 大恩不言謝,就像這句話一樣,大智慧語言是說不明白的要用心去體會《道德經》本文均起到輔助作用。 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音版————————— 道(dào) 沖(chōng) 而(ér) 用(yòng) 之(zhī) 或(huò) 不(bù) 盈(yíng) , 淵(yuān) 兮(xī) 似(sì) 萬(wàn) 物(wù) 之(zhī) 宗(zōng) . 挫(cuò) 其(qí) 銳(ruì) ,解(jiě) 其(qí) 紛(fēn) , 和(hé) 其(qí) 光(guāng) ,同(tóng) 其(qí) 塵(chén) . 湛(zhàn) 兮(xī) 其(qí) 若(ruò) 存(cún) , 吾(wú) 不(bù) 知(zhī) 誰(shuí) 之(zhī) 子(zǐ) , 象(xiàng) 帝(dì) 之(zhī) 先(xiān) .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就像一個大容器,但它裏面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 第一章說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說真正沒有私欲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微妙之處,對於有私欲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所達到的程度,對於不斷的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的深入細節,我們不斷的發現微妙之處,不斷的充實「道」德內涵。 「淵兮(yuān xī),似萬物之宗」 「道」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根源一樣。 「萬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宗」是指祖宗。 「似」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斷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跟中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 「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深奧莫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不知道「道」是怎樣產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說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道」了. [長篇大論]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緊接上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後,便提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作為「用道而不為道所用」的更進一層說明。 在這裏首先要了解「沖」字與「盈」字是對等性的。 「沖」字在《老子》這一章句中的意思,應該作為沖和謙虛的「謙沖」解釋。 換言之,沖,便是虛而不滿,同時有源遠流長、綿綿不絕的涵義。 如果解釋「沖」便是用中而不執一端或不執一邊的意思,也可以相通。 總之,知道道的妙用在於謙沖不已,猶如來自山長水遠處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終而匯聚成無底的深淵,不拒傾注,永遠沒有滿盈而無止境。 如果了解道的沖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無休止,能生萬物的那個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樣,就可應用無方,量同太虛。 能夠做到沖虛而不盈不滿,自然可以頓挫堅銳,化解紛擾。 然後參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塵象。 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雜,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於其間。 倘使真能做到這種造詣,完成這種素養,便無法知道它究竟是「誰」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實在無法比擬它像個什麼。 假使真有一個能主宰萬有的大帝,那麼,這個能創造大帝的又是誰?這個「誰之子」的「誰」,才是創造大帝與萬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強名之叫它是「道」。 但是道本無形,道本無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 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從個人的修養來講,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沖虛謙下,無論是煉氣或養神,都要如此,都要沖虛自然,永遠不盈不滿,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流存無礙而不住。 凡是有太過尖銳,特別呆滯不化的心念,便須頓挫而使之平息。 對於煉氣修息,煉神養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紛紜擾亂、糾纏不清的思念,也必須要解脫。 至於氣息與精神,也須保養不拘,任其沖而不盈。 如此存養純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汙,自掩光華,混跡塵境。 但是此心此身,始終是「沖而用之或不盈」。 一切不為太過,太甚。 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潑潑,周旋於塵境有無之間。 但雖說是澄澄湛湛,必須若存若亡,不可執著。 我即非我,誰亦非誰,只是應物無方,不留去來的痕跡,所謂「先天而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如此而已。 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音版————————— 第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
第1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