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你知道嗎

 艾薩克 阿西莫夫 作品,第12頁 / 共37頁  

 大小:

朗讀: 

現在,地質學家還有爭論的問題,主要是海洋生成的速度有多大。水蒸汽是不是在十億年或更短的時間裏就全部跑了出來,因此,海洋從開始有生命以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呢?或者,這個過程進行得十分緩慢,因而海洋在各個地質年代一直在擴展,直到現在也仍在擴展?

那些認為海洋早已形成,並且它的大小長久以來一直是穩定的人們指出:陸地的大小一直是目前的樣子,它們在過去——即假設海洋比現在小得多的年代——也似乎並不比現在大多少。

與此相反,那些堅持海洋一直在增長的人們則指出,即使到了現在,火山在噴發時也仍然把大量的水蒸汽散布到空氣中來,這些水蒸汽不是來自海洋,而是來自深處的岩石。此外,在太平洋裏有一些平頂的海底山巒,它們的頂部原先可能和海面一樣高,現在卻在海面以下三百米處了。

還有一種折衷的看法認為,海洋一直在持續增長,但是,由於水量不斷增加,它的重量把海洋的底部壓了下去。簡單地說,海洋越長越深,而不是越長越寬。這種說法既可以解釋海底山巒的下降,又能說明大陸並沒有改變。

第31節

地球上存在著水的循環。每年大約有12.5萬立方公里的水從海洋表面蒸發掉。這些水會以雨的方式落下來。再以各種方式回到海洋裏。

循環的這兩個分支——蒸發和回降——在一個方面是不平衡的:在海水的各種成分中,只有水本身能夠蒸發掉,所以,雨水幾乎是純淨的水。然而,降回地球的雨水先是降到陸地上,它們從土地上流過,從中帶走了一些可溶性物質,一直帶到大海。以河水為例,它會含有萬分之一的鹽。這是嘗不出來的,但已是足夠重要的了。

這樣,海洋似乎會不斷地從陸地上得到微量的鹽類和其他化學物質,但在蒸發過程中卻根本不會把它們丟失掉。我們有理由認為,海洋一定是在變得越來越鹹,當然,這是很慢的過程,但是在經歷過上百萬年的地質年代後,積累起來的鹽就很可觀了,比方說,現在的海洋中確實就含有3.5%的可溶性物質,其中大部分是食鹽。

河水也會將鹽類帶入內陸湖泊,這些湖泊與海洋不相通。在這裏,可溶性物質也象在海洋中一樣地積聚起來。如果湖泊位於炎熱地帶,平均蒸發率比海洋還高的話,可溶性物質就積聚得更快。結果,這些湖泊會變得比海洋還要鹹。位於以色列和約旦邊境的死海含有25%的溶解物。那裏的水是如此的鹹,以致一切生命都不能在裏面生存。

海洋是不是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這種沒有生命的結局呢?

如果沒有什麼能減少海洋中含鹽成分的過程,結果可能就會如此。不過,這類過程是存在的。比如,狂風巨浪會把海水卷到陸地上,溶解的鹽類也隨著海水上岸,散布在陸地上。

更為重要的是,當有些溶解物質達到一定的濃度以後,就會互相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還有一些物質,雖然本身不是不溶性的,卻能與海底的物質結合起來。還有,一些物質能夠被海洋生物的細胞所攝取。

這樣,現在海洋中含有的可溶性物質就遠遠少於過去幾十億年裏被河流攜帶進來的物質。而在另一方面,海洋的底部還有很豐富的各種物質,比如,在海底分布著大量各種金屬結核,它們一定都來自陸地。

此外,隨著年代的變遷,海洋的淺灣地帶有可能由於地殼的升高而與海洋隔斷。這一部分的水逐漸蒸發掉,留下大量的溶解物質,於是,它們又回歸到陸地上。岩鹽礦——從這裏可以得到大量食鹽以及少量其他物質——就是這類幹涸掉的小塊海洋的殘跡。


  

那麼,總的結果是什麼呢?歸根結底,在長遠的曆程中,海洋是在一點點地鹹起來呢?還是在漸漸變得淡些呢?或者它是有時向這方面發展,有時又向另一方面變化,而總的說來又保持平衡呢?對於這個問題,地質學家現在還不能肯定。

第32節

雨水在不斷從陸地向大海匯流的過程中,會把它所遇到的所有物質都溶解掉一些。所溶解的物質總量不大。其中有一些物質比另一些物質難於溶解,這些溶解物進入海洋後,有一些沉降到了海底。

然而,自海洋出現後的幾十億年裏,已經有很多很多的溶解物質被傾倒進大海。因此,每一種元素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在海水中大量存在著,並和海中的水分子混合在一起。

海水中約有3.25%是溶解了的固態物質。海水共有13.6億立方公里,總重量達一百五十億億噸。如果把所有的固體物質從其中分離出來,會有五億億(50,000,000,000,000,000)噸。當然,這裏面有四分之三是食鹽,但在其餘的四分之一中,每樣東西都有一些。

例如,這裏存在著許多鎂化合物,足以從中獲得一千九百萬億(1,900,000,000,000,000)噸金屬鎂。海洋中的這一儲備足以滿足我們相當長期的需要、特別是因為我們提取出來應用的東西,最終又都會被沖洗到海水中去。

不過,海洋中的鎂並不象陸地上那樣以富含鎂的礦藏的形式不均勻地分布在海洋各處,它是均勻地散布在整個海洋裏的。這就是說,即使提取的效率達到百分之百,從一立方米海水中也只能得到一公斤鎂。從海水中經濟地提取鎂的方法已被發現了,現在,人們正很合算地從海水中按自己的需要來取得它。

另一種以可觀的數量存在於海水中的元素是溴(這是氯的一門親戚,不過不象氯那麼普遍)。從海洋裏溶解的溴化物中,可以提取出一百萬億(100,000,000,000,000)噸溴。這差不多是鎂含量的二十分之一,所以,要從二十噸的海水——大約二十立方米——才能得到一公斤溴(以百分之百的效率)。這樣做也是有利可圖的,而海洋也正是世界上溴的主要來源。

氯和溴的第三門親屬是碘。它比前兩者更為稀少,在整個世界上是這樣,在海洋裏也是如此——它在海水中的含量還不及溴含量的千分之一,其總數達八百六十億噸。這個數字聽起來仍顯得不小,但這意味著在兩萬多立方米海水中才有一公斤碘。這一含量太低了,無法以合算的方法直接提取。幸而,海藻類植物替我們做了這件工作,從海藻的灰裏;就能便宜地得到相當數量的碘。


  

海水也給我們帶來了黃金。海水中的黃金總量大約在六百萬噸到一千二百萬噸之間。如果我們在這段文字的開始就把這個數字告訴大家,那它聽起來會顯得挺多。至少有六百萬噸呢!而且還可能是它的兩倍,可不得了!

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懂得這個數字並不很大。既然要從二百到四百立方公里海水裏才能撈到一公斤黃金,那麼,為了得到一公斤黃金所要付出的費用會遠遠超過一公斤黃金的價格。所以,黃金還是被人們留在海裏了。

第33節

地球的陸地上承載著近3,800萬立方公里冰(約有百分之八十五在南極洲)。由於水比冰的密度大些,這些冰融化以後,會變成大約3,400萬立方公里的水。

自然,如果這些冰融化了,它們大部分會從陸地流到大海。海洋總表面積是3.62億平方公里。如果海洋的面積不變。這3,400萬立方公里融化了的冰將會均勻地鋪蓋在海洋上,這就是說,海平面會升高約100米。

不過,海洋的表面積不是一個不變的數字。如果海平面上漲的話,海水會沿著海岸上的低平地勢漫過來,占領成百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這意味著海洋面積會增大,而新的水層不會有原來那麼厚。而且,新增加的重量會把海洋的底面壓下去一些。然而,即使是這樣,海平面仍可能會上升六、七十米,這足以漫到紐約帝國大廈的第二十層,同時把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淹沒。

在地質史上,陸地上的積冰曾有過很大的變化。在冰河時期的鼎盛階段,高達千百米的冰川曾向前推進,而覆蓋了成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海平面則大大下降,使目前的大陸架地區都見了天日,成為幹燥的地面。

另一方面,當陸地上的積冰融化殆盡的時候——融化過程每次持續千百萬年——海平面就升高了,這時陸地的面積就縮小了。

這兩種局面都未必是什麼災難。在冰河盛期,千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冰所覆蓋,使陸上生物無法生存。而另一方面,千百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露了出未,成了可居住的地方。



第12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