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潛虛》,方且擬《玄》而有作,不知《玄》之擬《易》已非也。劉歆為王莽
作《大誥》,其行事之得罪名教,固無可說矣。即擬《尚書》,亦何至此哉?河
汾六籍,或謂好事者之緣飾,王通未必遽如斯妄也。誠使果有其事,則六經奴婢
之誚,猶未得其情矣。奴婢未嘗不服勞於主人,王氏六經,服勞於孔氏者,又何
在乎?
戲謔而不為虐,稱為擬作,抑亦可矣。標題曰補,則亦何取辭章家言,以綴《詩》、
《書》之闕邪?
至《孝經》,雖名為經,其實傳也。儒者重夫子之遺言,則附之經部矣。馬
融誠有志於勸忠,自以馬氏之說,援經徵傳,縱橫反複,極其言之所至可也。必
標《忠經》,亦已異矣。乃至分章十八,引《風》綴《雅》,一一效之,何殊張
載之《擬四愁》,《七林》之仿《七發》哉!誠哉非馬氏之書,俗儒所依‧也。
宋氏之《女孝經》,鄭氏之《女論語》,以謂女子有才,嘉尚其志可也。但彼如
欲明女教,自以其意立說可矣。假設班氏惠姬,與諸女相問答,則是將以書為訓
典,而先自‧於子虛、亡是之流,使人何所適從?彼意取其似經傳耳,夫經豈可
似哉?經求其似,則諢騙有卦,(見《輟耕錄》。)‧始收聲,有《月令》矣。
(皆諧謔事。)
若夫屈原抒憤,有辭二十五篇,劉、班著錄,概稱之曰《屈原賦》矣。乃王
逸作《注》,《離騷》之篇,已有經名。王氏釋經為徑,亦不解題為經者,始誰
氏也。至宋人注屈,乃雲「一本《九歌》以下有傳字」,雖不知稱名所始,要亦
依經而立傳名,不當自宋始也。夫屈子賦,固以《離騷》為重,史遷以下,至取
《騷》以名其全書,今猶是也。然諸篇之旨,本無分別,惟因首篇取重,而強分
經傳,欲同正《雅》為經,變《雅》為傳之例;是《孟子》七篇,當分《梁惠王》
經,與《公孫》、《滕文》諸傳矣。
夫子之作《春秋》,莊生以謂議而不斷,蓋其義寓於其事其文,不自為賞罰
也。漢魏而下,仿《春秋》者,蓋亦多矣。其間或得或失,更仆不能悉數。後之
論者,至以遷、固而下,擬之《尚書》;諸家編年,擬之《春秋》。不知遷、固
本紀,本為《春秋》家學,書志表傳,殆猶《左》、《國》內外之與為終始發明
耳。諸家《陽秋》,先後雜出,或用其名而變其體,(《十六國春秋》之類。)
或避其名而擬其實,(《通鑒綱目》之類。)要皆不知遷、固之書,本紹《春秋》
之學,並非取法《尚書》者也。故明於《春秋》之義者,但當較正遷、固以下其
文其事之中,其義固何如耳。若欲萃聚其事,以年分編,則荀悅、袁宏之例具在,
第19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