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雲: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癡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恒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面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盤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故然如此,彌陀經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麼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現經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盤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盤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雲: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第3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