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心經

 不詳 作品,第2頁 / 共6頁  

 大小:

朗讀: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雖未建造,只動一念頭,天的福報便現出來,我們還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靈敏,求七時不可以被心知道,雖然心是自己的心,稱為菩提心,又稱為本心,但無始劫以來我們迷了這個本心,若想尋回這個本心,不能夠起心動念去求,一起心動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無心悟道,那一個是有心去悟道,個個都是無心道人,無心悟道,若有心,道不會現在眼前,所謂無心合道。

『佛性不從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謂水清月現,心清佛現。『心生便是罪生時』,心生起時,不但佛性見不到,罪已經現在眼前,所以學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時,起心即差,動念即歪,起心動念都有罪,有罪還見到佛性嗎?有罪便要受果報。

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是什麼心,這是菩提心、涅盤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還未明白,現在顯淺的解釋一下:

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我們要明白。若煩惱本來有,無一人可以成佛,因煩惱本來無,我們就有機會成佛,只要悟到煩惱本來無,便明白到無煩惱的清淨心,直修至成佛。

本來無煩惱的心是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煩惱,有煩惱不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生死,生死是後來有,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盤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煩惱滅了方可以見這清淨菩提心?不是,有煩惱時亦可以見,因為煩惱不能染汙菩提心,有煩惱的時候,方可以在煩惱中識取本來無煩惱的清淨心,不過,一定要有善知識指點,又要自己拼命修行,兩種因緣和合,可以不斷煩惱,即見菩提。

生死本來無,眾生有生死,清淨心無生死,不一定要離生死才見涅盤心,在生老病死的幾十年間,可以見到無生死的涅樂清淨心,不過,也是要有善知識指點,自己的勇猛精進。

然則如何用功方可以見到涅盤心呢?經題說般若波羅蜜多,若想見清淨心,就要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麼?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聰明,稱為世智辯聰,來自背心取境,就是違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時必有一個我在,背心取境學究世法,名向外而學,不能離開一個我字,有一個我來積聚學問,叫作聰明,所以世間的聰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聰明人的我見很重,越學問多,我見越重。

有我是有為法,般若不是有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沒有一個我在,心明則萬法齊觀,萬法不離自心呀!明白了這個心後,三世諸佛在□許,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這個心後,不論中外文字,甚至鳥獸之語言也清楚,得語言陀羅尼,所以明心時萬法皆通,但一定無我,無我而萬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稱作智慧,但我認為要加多兩個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從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學有般若,向外學只稱聰明,不稱般若,唯有離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觀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則知自己的過失,能夠反醒,把自己的過失洗得幹幹淨淨,所以六祖雲:『若真修道人,常自見已過。』為什麼我們不能常自見已過?皆因我們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見到自己過,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後才見自己過。

眼自看是否很消極而不夠積極?不是,自看是積極不是消極,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現前,天上天下也見到,天眼無礙,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自看再進一步,慧眼現前,無我,生死一時空,能出三界;再進一步自看,法眼也現出來,一切法都知道,六度萬行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皆能清楚了知,到後來佛眼亦現前,見佛境界,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們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見。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務,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便是福田,末審和尚教作何務?』智慧從自心生出來,不離自性,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開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難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則難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見,耳不易自聞,心不易自覺,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觀,不是容易,但我們一定要向這個地方下手。

昔日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禪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大將軍,喜歡射鹿。有一天,經過馬祖的道場,馬祖問他是何人,他說我是個獵士,要射鹿,馬祖問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說一箭射一只,馬祖說:『你不懂射。』『我不會射,然則和尚懂射否?』馬祖說:『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獵士曰:『彼此是眾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馬祖曰:『你既然明白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無下手處。』

你看,射鹿有下手處,自射卻無下手處,馬祖即時贊歎:『這漢曆劫無明,一時傾盡。』自射無下手處即無自己,所以曆劫無明,一時傾盡,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惱,一時都清。煩惱從甚麼地方生?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羅蜜嘛!

何謂波羅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諸佛、聖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盤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我們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釋得最清楚:『焚語波羅蜜,此雲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著境有生滅,猶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涅盤彼岸,若聰明有我,見一切法有生有滅,就是生死的此岸,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有生滅:國土有生滅、入有生滅、事情有生滅,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倫敦,若到彼岸,離境無生滅,是淨土,如水常流通,此水與彼水打成一片,極樂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極樂,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清淨,清淨和合,萬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萬法清淨,就是波羅蜜多心;心是清淨,無生死、無煩惱、無業障。到了彼岸,然後見真如心、清淨心、涅盤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離開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無相,般若經雲:『色空故,般若亦空,色無我故,般若無我,色無盡故,般若無盡,色不壞故,般若不壞,色清淨故,般若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般若清淨,受想行識無我故,般若無我,受想行識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離開一切法,般若

與一切法打成一片,如來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因為無一法離開般若。

以觀照般若自看、自聞、自覺、自照,背境歡心,無我,故能了生死,古時有一僧人問惟正禪師:『請問和尚,道在何處?』禪師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為何我不見?』禪師曰:『有我,所以不見。』『有我不見,和尚還見否?』『有你有我,轉轉不見。』『無你無我,還見否?』『無你無我,阿誰求見?』

是以,若想求般若,盡量把我執減低,減至無,無我即見道,見道生智慧,就是般若。

現在入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裏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第2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