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於時趨,而誤以擘績補苴謂足盡天地之能事也。 幸而生後世也,如生秦火未毀 以前,典籍具存,無事補輯,彼將無所用其學矣。 ○博約下 或曰:子言學術,功力必兼性情,為學之方,不立規矩,但令學者自認資之 所近與力能勉者,而施其功力,殆即王氏良知之遺意也。 夫古者教學,自數與方 名,誦詩舞勺,各有一定之程,不問人之資近與否,力能勉否。 而子乃謂人各有 能有所不能,不相強也,豈古今人有異教與?答曰:今人不學,不能同於古人, 非才不相及也,勢使然也。 自官師分,而教法不合於一,學者各以己之所能私相 授受,其不同者一也。 且官師既分,則肄習惟資簡策,道不著於器物,事不守於 職業,其不同者二也。 故學失師所師承,六書九數,古人幼學,皆已明習,而後 世老師宿儒,專門名家,殫畢生精力求之,猶不能盡合於古,其不同者三也。 天 時人事,今古不可強同,非人智力所能為也。 然而六經大義,昭如日星,三代損 益,可推百世。 高明者由大略而功求,沉潛者循度數而徐達。 資之近而力能勉者, 人人所有,則人人可自得也,豈可執定格以相強歟?王氏致良知之說,即孟子之 遺言也。 良知曰致,則固不遺功力矣。 朱子欲人因所發而遂明,孟子所謂察識其 端而擴充之,胥是道也。 而世儒言學,輒以良知為諱,無亦懲於末流之失,而謂 宗指果異於古所雲乎? 或曰:孟子所謂擴充,固得仁、義、禮、智之全體也。 子乃欲人自識所長, 遂以專其門而名其家,且戒人之旁騖焉,豈所語於通方之道歟?答曰:言不可以 若是其幾也。 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其說並行而不悖也。 聖門身通六藝者 七十 二人,然自顏、曾、賜、商,所由不能一轍。 再傳而後,荀卿言《禮》,孟子長 於《詩》、《書》,或疏或密,途徑不同,而同歸於道也。 後儒途徑所由寄,則 或於義理,或於制數,或於文辭,三者其大較矣。 三者致其一,不能不緩其二, 理勢然也。 知其所致為道之一端,而不以所緩之二為可忽,則於斯道不遠矣。 徇 於一偏,而謂天下莫能尚,則出奴入主,交相勝負,所謂物而不化者也。 是以學 必求其心得,業必貴於專精,類必要於擴充,道必抵於全量,性情喻於憂喜憤樂, 理勢達於窮變通久,博而不雜,約而不漏,庶幾學術醇固,而於守先待後之道, 如或將見之矣。 ○言公上 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於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 志期於道,言以 第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30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