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今與《六代》、《辨亡》諸篇,同次於論;然則昭明《自序》,所謂「老、 莊之作,管、孟之流,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其例不收諸子篇次者;豈以 有取斯文,即可裁篇題論,而改子為集乎?《七林》之文,皆設問也。 今以枚生 發問有七,而遂標為七,則《九歌》、《九章》、《九辨》,亦可標為九乎? 《難蜀父老》,亦設問也。 今以篇題為難,而別為難體,則《客難》當與同編, 而《解嘲》當別為嘲體,《賓戲》當別為戲體矣。 《文選》者,辭章之圭臬,集 部之准繩,而淆亂蕪穢,不可殫詰;則古人流別,作者意指,流覽諸集,孰是深 窺而有得者乎?集人之文,尚未得其意指,而自裒所著為文集者,何紛紛耶?若 夫總集別集之類例,編輯撰次之得失,今古詳略之攸宜,錄選評鈔之當否,別有 專篇討論,不盡述也。 ○經解上 六經不言經,三傳不言傳,猶人各有我而不容我其我也。 依經而有傳,對人 而有我,是經傳人我之名,起於勢之不得已,而非其質本爾也。 《易》曰:「上 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夫為治為察,所以 宣幽隱而達形名,布政教而齊法度也,未有以文字為一家私言者也。 《易》曰: 「雲電屯,君子以經綸。 」經綸之言,綱紀世宙之謂也。 鄭氏注,謂「論撰書禮 樂,施政事。 」經之命名,所由‧P乎!然猶經緯經紀雲爾,未嘗明指《詩》、 《書》六藝為經也。 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夫子生於東周,有德無位,懼先聖王 法積道備,至於成周,無以續且繼者而至於淪失也,於是取周公之典章,所以體 天人之撰而存治化之跡者,獨與其徒,相與申而明之。 此六藝之所以雖失官守, 而猶賴有師教也。 然夫子之時,猶不名經也。 逮夫子既歿,微言絕而大義將乖, 於是弟子門人,各以所見、所聞、所傳聞者,或取簡畢,或授口耳,錄其文而起 義。 左氏《春秋》,子夏《喪服》諸篇,皆名為傳,而前代逸文,不出於六藝者, 稱述皆謂之傳,如孟子所對湯武及文王之囿,是也。 則因傳而有經之名,猶之因 子而立父之號矣。 至於官師既分,處士橫議,諸子紛紛,著書立說,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 盡出於典章政教也。 儒家者流,乃尊六藝而奉以為經,則又不獨對傳為名也。 荀 子曰:「夫學始於誦經,終於習禮。 」莊子曰:「孔子言治《詩》、《書》、 《禮》、《樂》、《易》、《春秋》六經。 」又曰:「‧十二經,以見老子。 」 荀莊皆出子夏門人,而所言如是,六經之名,起於孔門弟子亦明矣。 然所指專言六經,則以先王政教典章,綱維天下,故《經解》疏別六經,以 為入國可知其教也。 《論語》述夫子之言行,《爾雅》為群經之訓詁,《孝經》 第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16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