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大論] 老子在本章闡述了一些反面的行為,這裏讓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訴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體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 下面請看立志故事。 孔子認錯 有一年,孔子帶著幾個弟子來到海州遊曆。 孔子邊遊玩邊向弟子們傳授學問。 他說:「有些人對事情是生下來就知道的。 」弟子們都點頭說是。 正講著,傳來嘩啦啦的響聲。 孔子忙說:「聽,山那邊下起了雷陣雨,快停車!」有位弟子下了車,仔細聽了聽,說:「這可能是山那邊有大海,這是那邊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孔子一聽是海,因為從沒見過,就帶著弟子,爬上山頂,朝東看去。 孔子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感歎地說:「海真大啊!」他和弟子們在山頂盡情地觀賞大海的景色。 一會兒,孔子口渴了,讓一個弟子下去舀點海水給他喝。 那弟子拿起葫蘆正要下山,一位小漁民見了,不由哈哈大笑。 孔子一愣,問:「小弟弟,你笑什麼?」小漁民遞上一壺清水,說,「老人家,你喝一點這水看看怎樣?」孔子喝過水說:「這海水真好喝啊!」小漁民說:「這不是海水,海水又鹹又苦,怎麼能喝呢?你們真是一群書呆子!」 有位弟子聽小漁民這樣批評孔子,生氣了,對小漁民說:「對聖人不能無禮!」小漁民卻說:「聖人也不見得樣樣都懂,剛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錯了。 再說,孔老夫子他會打魚嗎?」說完,他奔下山,駕起漁船進海,撒下魚網,一會兒捕上了不少魚。 孔子看了,覺得很慚愧。 他低著頭,站在山頂,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後誠懇地對弟子說:「剛才說有些人生下來就知道,這話是不對的。 我們千萬不可不懂裝懂啊!」 孔子知錯改錯,勇於接受批評,人們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過的這座山叫孔望山。 蕭何月下追韓信 公元前205年6月18日晚,韓信給蕭何留下了這樣的字:「日未明兮,小星竟光。 運未逆兮,才能隱藏。 驢蹄蹇滯兮,身寄殊鄉。 龍泉埋沒兮,若鈍無綱。 芝生幽穀兮,誰為與探?蘭長深林兮,熟識其香?安得美人兮,願從與遊。 同心斷金兮,為鸞為鳳。 」「龍泉」劍是韓信祖傳之寶劍。 乃是韓之二公子韓蟣虱所佩帶寶劍,三世經韓信父親傳至韓信之手。 蕭何查軍回來,知道韓信離去後大驚,來不及向漢王報告,叫上兩名隨從,騎馬急急追趕,幸天有月色,正好幾天前天下暴雨,河水大漲,韓信到達寒溪,正值河水上漲。 韓信因此過不了河,被蕭何連夜追上。 蕭何把韓信安頓好,便立即去見劉邦。 此時劉邦正生氣,因為有部下報告說蕭何也逃跑了,劉邦正生氣,一見蕭何,又怒又喜。 大罵蕭何道:「難道連你也逃走嗎?」蕭何說:「臣不敢逃,臣追逃者!」「追何人?」「臣追韓信!」劉邦說:「入漢中以來,諸將士逃跑無數,沒見你追什麼人。 如今說追韓信,我會信你嗎!」蕭何說:「諸將易得,象韓信乃是國士。 這樣有才幹的人,漢王手下獨一無二。 如果漢王想長居此地,韓信就沒什麼用。 漢王想起爭天下,除韓信外漢王手下無人能當此重任。 願漢王自己決定吧!」劉邦說:「我早想東向爭天下之意,怎麼甘心鬱鬱而居住在此?」蕭何說:「漢王有爭天下之心,要用韓信,他就留下;如不用,韓信還是要走。 」劉邦說:「既然如此我就封韓信為將軍。 蕭何說雖為將軍韓信一樣會走。 」劉邦說:「難道要封為大將軍?」蕭何說:「這樣才能留住韓信!」劉邦說:既然你這麼器重韓信,為了你;我就封韓信為大將軍。 於是要蕭何立即將韓信召來馬上封為大將軍。 蕭何說:「吾王素來對屬下傲慢無禮,現在拜大將軍更要鄭重其事才能服眾。 漢王有心;一要詔告全軍;二要築壇齋戒七日;挑選吉日;刻兵符、大將軍印。 漢王一一照辦。 消息一傳出,全軍將士紛紛猜測,幾位立過戰功的將軍;如樊噲、周勃、灌嬰等將軍心裏暗暗自喜,以為自己可能要成為漢大將軍了。 吉日一到,劉邦召集百官諸將。 劉邦登上拜將壇台,召來韓信,將大將印、兵符交給韓信,並告誡全軍:即日起韓信為漢大將軍,管理軍機要務,統帥節制所有軍馬;諸將有違令者,由韓信全權處斬。 此令一下,全軍將士感到震驚,出呼所有人意料之外,軍令又不敢不從。 韓信知道眾將士心裏不服自己,於是當場召集上萬將士,下令說:眾將士無論職位高低,誰能在一刻間能清楚報出軍士數量者,賞賜100斤金,進爵一級,於是眾皆躍躍欲試,可是卻無人能清楚的報出軍士人數。 韓信隨口一報,經核對准確無誤。 眾將皆不服曰:莫非事先清點好了?韓信乃大笑說:從現在起由漢王親自變換人數,剛才獎賞還是有效。 於是經過了數次的變換,所有將士無人能准確知道兵將人數,韓信卻策馬走過一次,返回即能准確知道人馬多少,經過數次變換皆准確無誤。 這時連漢王也開始暗暗稱奇,卻又不知韓信用何方法,此法即是後來眾所周知之「韓信點兵」速算。 拜完將幾日,連劉邦都感到懷疑。 韓信能否擔此大將軍重任。 劉邦召來韓信對他說:「蕭丞相多次向我推薦將軍,說將軍才能過人。 不知將軍有何妙計教我爭得天下?」韓信早就胸有成竹,先謝過劉邦知遇之恩。 然後問:「如今東向爭天下,主要是項羽吧?漢王自料勇悍威猛能與項王比嗎?」劉邦沉默好久才說:「吾不如項王。 」韓信起身再拜說:「恕我直言,我也以為大王不如項王。 然我曾跟隨項王多年;請讓我說項王為人:項王乃是蓋世英雄,武藝高強,所向披靡,擋霸王者非死即廢。 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不會任用良將,不會用計謀,所以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話語溫柔;誰有病,都親自拿藥問候。 到部屬有功,應當封賞;刻好印信又藏匿不予,此所謂婦人之仁;項王為天下霸主,不在關中為王,而建都彭城,不聽懷王之約,以親近喜愛來封賞諸侯,為主不公;諸侯見項王遷義帝江南,也回去趕舊主,自己占好地為王。 項王每過一地,很殘暴,燒殺搶掠,天下百姓都怨恨又不親附。 空有強威之名,雖為霸主,卻不得民心,所以說此強易弱。 如大王和項王相反,收買人心,任誰是天下勇武,一樣能消滅。 用攻下城邑分封功臣將士,誰不死命效力。 用死命效力將士,攻欲罷戰歸鄉之士,他們何不敗散。 況且三秦王為原秦將。 帶秦兵打仗多年,死傷無數;又騙部屬投降,到新安被楚軍坑殺二十萬。 秦父老對章邯,司馬欣,王翳三人恨之入骨。 現楚強令三人為王,秦民無人喜歡。 大王攻入武關,秋毫無犯,還除去秦法,與民約法三章。 於諸侯約大王當王關中,百姓皆知,如大王起兵向東,三秦可傳檄而定。 」劉邦聽了韓信一席話,如夢初醒、大喜過望。 這時候才真正對韓信心誠悅服,相識恨晚。 於是傳令大宴百官,和韓信同桌吃飯,把自己的食物推讓給給韓信吃;宴會完畢又讓韓信披上自己的衣服,同坐漢王車在城中遊行。 韓信非常感激,決心死命效力,以報漢王知遇之恩。 公雞的功勞 農場養了一只雄偉壯觀的公雞,每天它都會准時報曉,為了感謝公雞的辛勞,主人每天清晨總要撒一把黃豆犒賞公雞。 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黃豆,公雞居然撇著嘴不吃了。 主人覺得很奇怪,問它為什麼不吃 公雞抬著頭高傲地說:「你不能老是讓我吃這些便宜貨。 天是我叫亮的,沒有我,你耕種就會吃到,就會延誤最好的時機,就會沒有收獲。 如果你沒有收獲,你就只有餓死。 換句話說,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應該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吃。 」 主人沒有爭辯,當天夜裏他就用一段麻線將公雞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紮住了。 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農具要下田,路過雞舍門口時,他對公雞說:「真奇怪,今天你沒有報曉,天怎麼還是亮了呢?」 公雞羞得面紅耳赤,不敢做聲。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人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在任何時候,千萬不要忽視別人的付出與幫助,否則,你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謙虛一些,別人也會記你的功勞,世界離開了誰,都會照舊轉。 廉頗負荊請罪 公元前28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連著攻下趙國的代光、狼城兩座城。 然後,卻又派遣使者到趙國,提出與趙王和好,要趙惠文王到黃河南面的澠池與秦王相會。 秦王的如意算盤是:借會晤扣押趙王,來以此要挾趙國。 趙王有些擔心,藺相如自請護駕前往澠池赴約,讓廉頗帶兵看家,輔佐太子。 廉頗把趙王一行送到邊境上,對趙王說:「大王這次出去,來回超不過30天;如果到了30天後大王還不回來,請讓我立太子為王,以杜絕秦國有什麼要挾的企圖。 」趙王深感老將軍深謀遠慮,忠心耿耿,就答應了。 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在澠池見了面,雙方飲酒、談天,氣氛倒還和睦。 酒席上正喝得起勁,秦王忽然對趙王說:「聽說趙王善於奏琴,正好樂師那裏有琴,趙王就給我彈支曲子吧。 」趙王氣得臉都白了,心想:我還沒亡國呐,就成秦國的臣仆不成!可又沒辦法抗議,勉勉強強只得彈了一曲。 秦王回頭命令秦國的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為秦王鼓琴。 」趙王有氣只好往肚子裏咽。 這時候,藺相如走上前,捧著一個瓦盆,畢恭畢敬地跪在秦王跟前,說:「趙王聽說大王您會彈奏秦國音樂,我這兒有個瓦盆,請大王賞臉彈個秦國小調吧。 」秦王陡然變了臉色,不理藺相如。 藺相如目光炯炯地盯著秦王,義正辭嚴道:「大王不要仗著秦國兵力強大就可以欺辱趙王。 現在秦兵雖強,但眼前我離大王只有五步遠,五步之內我可以讓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帶來的大臣們紛紛氣勢洶洶地拔刀要殺藺相如。 藺相如毫不畏懼地圓睜雙眼,喝道:「哪個敢過來!」秦臣們惟恐秦王有個閃失,嚇得不敢動彈。 秦王見藺相如動了真,逼得這麼緊,只得虎著臉,硬著頭皮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馬上回身告訴趙國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趙王與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為趙王敲瓦盆。 」 秦王看酒席中占不到趙國什麼便宜,又接到報告趙國名將李牧率大軍兵臨河畔,虎視眈眈。 心想:有這個藺相如在,滅趙國還真不那麼容易啊!就換了一副笑臉,說:「今天是秦趙和好的日子,不要傷了和氣。 」 秦王敬了趙王一杯酒,趙王也回敬一杯,兩國約定誰也不侵犯誰,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不到30天,趙王又回到了趙國。 趙王深深贊許藺相如的智勇過人,認為他給趙國爭了體面,立了大功,拜藺相如做了相國。 這樣一來,藺相如的職位就高過了領兵打仗的老將廉頗。 廉頗可氣得夠嗆,氣呼呼地逢人便講:「我是趙國的大將,出生入死能征善戰,給趙國攻城斬將,立了多少功勞!他藺相如,一個小小的宦官的門客,憑著一張嘴巧言善辯,有什麼了不起的,卻爬到我上頭去了。 早晚我得給他點兒顏色看,好好羞辱他一番,出出我這口悶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向趙王請了病假,呆在家裏不去上朝,免得與廉頗發生矛盾沖突。 有一天藺相如和門客們駕車出遊,望見廉頗遠遠地在胡同口正路上站著,擋住了藺相如的去路。 藺相如讓自己的車子拐到一邊,躲著廉頗;廉頗不依不饒地追過來,藺相如索性調頭回去了。 廉頗很得意。 藺相如的門客們氣不過,有的要收拾行裝離開相府。 藺相如耐心地對眾人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哪一個厲害?」眾人答:「當然是秦王了。 」「對呀!」藺相如說,「我在秦國的大殿上當著如狼似虎的秦兵,連秦王都不懼怕,怎麼會單單怕廉將軍呢?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之所以忍讓老將軍,是怕咱們趙國將相不和而招來秦國的侵略,這是先國事後私事啊!」門客們更敬佩藺相如的為人和胸懷,要走的也不想走了。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
第37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