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德一家搬到緬因州鄉村一所古老而漂亮的庭院裏,他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這是真的……然而隨後的真實卻比死亡更令人恐怖。更使人感到無助,它讓人覺得血淋淋,毛骨悚然……
《死光》是一部著名的恐怖小說,作者是美國的斯蒂芬.金。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小鎮陰霾/虎口脫險/成人/“失敗者”俱樂部/除魔儀式。斯蒂芬.金被稱為“美國恐怖小說之王”,其代表作有:<<厄兆>>,<<死亡區域>>,<<神秘火焰>>,<<黑暗的另一半>>,<<寵物公墓>>,<<傑羅德遊戲>>,<<玫瑰瘋狂者>>,<<死光>>。
→斯蒂芬·金作品全集』
正文
斯蒂芬·金為何中國走麥城
中華讀書報記者施諾
一位當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說的編輯曾預言:「過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國就會像在美國一樣普及。」中國出版商認為這位給美國出版商帶來巨額利潤的暢銷書作者也會給中國出版社帶來利潤,全國有5家出版社先後推出斯蒂芬·金,盜版書商也蜂擁而至,制作粗糙的盜版書在市場迅速露面。
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並沒有給中國出版商帶來驚喜。它的銷售業績並不理想,沒有出現預想中熱賣的高潮。西單圖書大廈斯蒂芬·金的小說銷售讓人失望,曾進了600餘本《斯蒂芬·金恐怖小說集》,全套80元,包括《死亡區域》、《厄兆》、《神秘火焰》、《黑暗的另一半》四本小說。到現在為止,每冊書只賣出了80本左右。在美國,11年前《死亡區域》的銷售數已達97.5萬本。在風入松書店的印象裏,斯蒂芬·金好像沒有熱銷的場面,即使在宣傳最猛的時候。現在,斯蒂芬·金已從書店消失了。在個體書商那裏,只要駐足於斯蒂芬·金系列的時間稍長,店主們經常會告訴你類似的話:「可以打折」。
在美國及歐洲,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的金庸一樣,是巔峰人物,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斯蒂芬·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就獨占7本。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曆來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美國人在1990年秋天的四個星期對斯蒂芬·金的作品做了一番統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金的一部小說《厄兆》被拍攝為電視上熒幕;還有兩部小說被拍攝為電影在全國各地上映;另一部小說《黑暗的另一半》正在攝制電影中,五部小說一起登上了暢銷書榜——兩部是精裝本,三部是平裝本。
斯蒂芬·金在中國市場令人失望。一位翻看過斯蒂芬·金小說的社會學家說:
「斯蒂芬·金不會暢銷,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讀者的心理還接受不了純粹幹淨的美國式的斯蒂芬·金。」美國評論認為斯蒂芬·金恐怖故事題材雖然離奇,但卻是真實普通人陷入某種不尋常的特定情景之中,所以拋開其小說的娛樂性不談,斯蒂芬·金的小說也可說是最貼近反映美國日常生活的真實性,但中國人寧可熱衷西德尼·希爾頓而不是斯蒂芬·金,因為前者更加符合中國人對西方的想象。
心理學博士後王擇青談及這個現象時說:「恐怖小說離中國目前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人們的心理需求還遠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從中國人的普遍心態而言,仍然希望看到一些相對平和離現實較近的東西。在西方,下班後的時間是完全私人的,你可以做各種你所認為的放松,包括看恐怖小說。而在中國,私人的時間是很少的,有來自社會、家庭各方面的約束,很難讓一個人獨自完全地鑽入斯蒂芬·金,同他一道在恐怖世界中幻想。這種約束及傳統上的心態會使金在中國的流行大打折扣。
現在,買金小說的人大約只是由於一種好奇,而沒有上升到一種像美國人一樣的需求層次。」
西單圖書大廈文學部的張楠,自己也看過斯蒂芬·金。她說:「如果單純從讀者的角度說,中國讀者不能完全理解金小說的意境,或許是翻譯沒有把金的境界用中文更好地表達出來。在寫作上給人的感覺很亂,那種美國式的跳躍的寫作思維使中國讀者極不習慣,沒有頭緒的突兀感在閱讀中始終存在。中國讀者似乎更願意或更容易接受那種細水長流、有鋪墊、含蓄漸進深入的外國小說。所以,在一般讀者看過金的書後總是感覺一般甚至很糟。」
除卻宣傳促銷的不足,金在中國的失敗似乎更多地在於文化的因素。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書籍的引進比其他商品更多了一層文化的背景,許多外國的暢銷書在中國的落馬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出版商:在書籍的背後,有著強大的文化支架。對於中國,有時在考慮大的文化背景時,還不得不兼顧各個亞文化圈,《馬語者》在北方熱賣而在南方反應平淡,正是地域文化對書籍銷售影響的一個例子。書,畢竟是一種文化的結晶。
第01章 洪水過後(1957)
1
這個再過28年也不會結束的恐怖故事,就我所知,始於一艘用報紙疊成的小船。
小紙船沿著灌滿雨水的排水溝,跌跌撞撞地沖過危險的漩渦,順著威產姆大街直奔與傑克遜大街交接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燈。在1957年秋天這個下午,路口的紅綠燈沒有亮,所有的房間也都是一片漆黑。雨已經連著下了一周,兩天前又刮起了風。德裏鎮的大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已經中斷,至今還沒有恢複。
一個身穿黃雨衣、腳踏紅雨靴的小男孩興高采烈地跟著小紙船跑。雨還沒有停,但是總算小多了。雨滴打在小男孩雨衣的帽子上,發出一陣悅耳的聲音……這個穿黃雨衣的男孩名叫喬治·鄧邦,當年6歲。他的哥哥,10歲的威廉——在德裏小學大多數孩子都把他叫做」結巴比爾」,患了重感冒,咳嗽不停,正待在家裏。那是1957年的秋天,就在真正的恐怖開始前的8個月,而距離真相大白之時還有28年。
喬治正追逐著的紙船是比爾的佳作。母親在客廳裏用鋼琴彈奏《獻給愛麗絲》的時候,比爾坐在床上,用枕頭墊著後背,為喬治疊了那艘小紙船。
威產姆大街到十字路口的四分之三的地方被幾個橘黃色的鋸木架擋住了,車輛無法通行。每個鋸木架上面都刻著「德裏鎮公共工程局」的字樣。不遠處,枯枝敗葉和石塊堵塞了排水溝,雨水不斷地溢出來。雨水先是在路面上試探地占領了幾個手指大的地方,然後就貪婪地大把大把地攫取——那是雨下到第三天的情景。到第四天的中午,大塊的木頭就能像小木筏一樣漂浮了。德裏鎮的許多居民變得有些不安,一些關於諾亞方舟的玩笑也開始流行。盡管公共工程局保證了傑克遜大街的暢通,但是威產姆大街從鋸木架到鎮中心的地段卻仍然無法通行。
不過大家都認為最嚴峻的時刻已經過去了。肯塔斯基河一度水位猛漲,在班倫兩岸達到最高,而在通過市區時,幾乎要從疏導河水的運河大堤溢出來。現在,一群男人正在搬走他們前一天匆匆忙忙堆起的沙袋,喬治和比爾的父親——紮克。鄧邦也在其中。從昨天的情況看,洪水和損失似乎已經不可避免,因為這種事情以前就發生過——1931年的洪災造成了成百萬的損失,奪去了幾乎20條人命。雖然事隔多年,但是仍然讓人心有餘悸。
現在河水正在消退;但是即使新建的班戈水電站大壩再次漲潮,河水也不會再造成威脅。當務之急是恢複電力,然後忘掉一切。正如比爾。鄧邦在時光流逝中逐漸領悟的那樣,在德裏鎮,忘記悲劇和災禍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藝術。
喬治在鋸木架前停了下來。一條深溝幾乎以對角線切斷了威產姆大街的柏油路面。從喬治站立的地方右邊開始,順著地形延伸了大概40英尺長,一直到大街的另一頭。小喬治放聲大笑——一個快樂的孩子發出的孤獨的笑聲回蕩在那個灰色的下午。多變的水流將小紙船帶到了在路面溝壑形成的急流中。急流帶著小紙船縱貫威產姆大街,越來越快。喬治不得不拼命奔跑。在泥濘的路上,雨水在他的紅雨靴下四處飛濺。雨靴上的帶扣發出叮當的聲音,伴隨著小喬治奔向他離奇的死亡之路。
小喬治的心中充滿了對哥哥比爾單純的敬愛之情,同時還有一絲遺憾:要是比爾在這兒多好!當然等回到家裏,他會把一切都向哥哥描述一番,但是他知道自己缺乏那種細致入微的描述能力,要是換了比爾,他一定能夠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比爾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很有天賦。但是小喬治知道,這不是比爾考試總得「優」,老師很喜歡他的作文的惟一原因。比爾不僅擅長描述,而且更敏於觀察。
小紙船的原料只是《德裏新聞》分類廣告的其中一版,但是在小喬治眼中,此到幾乎呼嘯而行的小船嚴然就是戰爭影片裏的一艘魚雷快艇。紙船昂首挺進,破浪而行,直達盛產姆大街左邊的排水溝。就在此時,一條新的小溪加入進來,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漩渦,眼看小船就要傾覆了,但是小船終於挺了過來。在小喬治的歡呼聲中,小船又調整了航向,繼續向兩條大街的交匯處疾駛而去。喬治繼續猛跑,追趕小紙船。在他的頭頂上,枯枝和僅留的黃葉在十月的狂風中瑟瑟發抖——風暴是今年最無情的收割者。
2
比爾坐在床上,疊好了小紙船。盡管高燒就像肯塔斯基河一樣最終消退了,但他的雙頰依舊潮紅。小喬治伸手剛想去拿小船,比爾一下子拿走了。「去拿一些石、石、石蠟。」
第1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