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人之所學,則既以誦習儒業,即為學之究竟矣。 而攻取之難,勢亦倍於古人, 故於專門攻習儒業者,苟果有以自見,而非一切庸俗所可幾,吾無責焉耳。 學博 者長於考索,豈非道中之實積,而騖於博者,終身敝精勞神以徇之,不思博之何 所取也?才雄者健於屬文,豈非道體之發揮?而擅於文者,終身苦心焦思以構之, 不思文之何所用也?言義理者似能思矣,而不知義理虛懸而無薄,則義理亦無當 於道矣。 此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 程子曰:「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學 問。 」人亦盍求所以然者思之乎?天下不能無風氣,風氣不能無循環,一陰一陽 之道,見於氣數者然也。 所貴君子之學術,為能持世而救偏,一陰一陽之道,宜 於調劑者然也。 風氣之開也,必有所以取;學問文辭與義理,所以不無偏重畸輕 之故也。 風氣之成也,必有所以敝;人情趨時而好名,徇末而不知本也。 是故開 者雖不免於偏,必取其精者,為新氣之迎;敝者縱名為正,必襲其偽者,為末流 之‧;此亦自然之勢也。 而世之言學者,不知持風氣,而惟知徇風氣,且謂非是 不足邀譽焉,則亦弗思而已矣。 ○博約上 沈楓墀以書問學,自愧通人廣坐,不能與之問答。 餘報之以學在自立,人所 能者,我不必以不能愧也。 因取譬於貨殖,居布帛者,不必與知粟菽,藏藥餌者, 不必與聞金珠;患己不能自成家耳。 譬市布而或闕於衣材,售藥而或欠於方劑, 則不可也。 或曰:此即蘇子瞻之教人讀《漢書》法也,今學者多知之矣。 餘曰: 言相似而不同,失之毫‧,則謬以千裏矣。 或問蘇君曰:「公之博贍,亦可學乎?」 蘇君曰:「可,吾嘗讀《漢書》矣,凡數過而盡之。 如兵、農、禮、樂,每過皆 作一意求之,久之而後貫徹。 」因取譬於市貨,意謂貨出無窮,而操賈有盡,不 可不知所擇雲爾。 學者多誦蘇氏之言,以為良法,不知此特尋常摘句,如近人之 纂類策括者爾。 問者但求博贍,固無深意。 蘇氏答之,亦不過經生決科之業,今 人稍留意於應舉業者,多能為之,未可進言於學問也。 而學者以為良法,則知學 者鮮矣。 夫學必有所專,蘇氏之意,將以班書為學歟?則終身不能竟其業也,豈 數過可得而盡乎?將以所求之禮、樂、兵、農為學歟?則每類各有高深,又豈一 過所能盡一類哉?就蘇氏之所喻,比於操賈求貨,則每過作一意求,是欲初出市 金珠,再出市布帛,至於米粟藥餌,以次類求矣。 如欲求而盡其類歟?雖陶朱、 猗頓之富,莫能給其賈也。 如約略其賈,而每種姑少收之,則是一無所成其居積 也。 蘇氏之言,進退皆無所據,而今學者方奔走蘇氏之不暇,則以蘇氏之言,以 求學問則不足,以務舉業則有餘也。 舉業比戶皆知誦習,未有能如蘇氏之所為者, 偶一見之,則固矯矯流俗之中,人亦相與望而畏之;而其人因以自命,以謂是學 第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28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