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學中 古人之學,不遺事物,蓋亦治教未分,官師合一,而後為之較易也。 司徒敷 五教,典樂教胄子,以及三代之學校,皆見於制度。 彼時從事於學者,入而申其 占畢,出而即見政教典章之行事,是以學皆信而有徵,而非空言相為授受也。 然 而其知易入,其行難副,則從古已然矣。 堯之斥共工也,則曰:「靜言庸違。 」 夫靜而能言,則非不學者也。 試之於事而有違,則與效法於成象者異矣。 傳說之 啟高宗也,則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高宗舊學於甘盤,久勞於外,豈不 學者哉?未試於事,則恐行之而未孚也。 又曰:「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於古 訓乃有獲。 」說雖出於古文,其言要必有所受也。 夫求多聞而實之以建事,則所 謂學古訓者,非徒誦說,亦可見矣。 夫治教一而官師未分,求知易而實行已難矣; 何況官師分,而學者所肄,皆為前人陳跡哉?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 學則殆。 」又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夫思 亦學者之事也,而別思於學,若謂思不可以言學者,蓋謂必習於事,而後可以言 學,此則夫子誨人知行合一之道也。 諸子百家之言,起於徒思而不學也。 是以其 旨皆有所承稟,而不能無敝耳。 劉歆所謂某家者流,其源出於古者某官之掌,其 流而為某家之學,其失而為某事之弊。 夫某官之掌,即先王之典章法度也。 流為 某家之學,則官守失傳,而各以思之所至,自為流別也。 失為某事之弊,則極思 而未習於事,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不能知其行之有病也。 是以三代之隆, 學出於一,所謂學者,皆言人之功也。 統言之,十年曰幼學,是也。 析言之,則 十三學樂,二十學禮,是也。 國家因人功力之名,而名其制度,則曰鄉學國學, 學則三代共之,是也。 未有以學屬乎人,而區為品詣之名者。 官師分而諸子百家 之言起,於是學始因人品詣以名矣,所謂某甲家之學,某乙家之學,是也。 學因 人而異名,學斯舛矣。 是非行之過而至於此也,出於思之過也。 故夫子言學思偏 廢之弊,即繼之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夫異端之起,皆思之過,而不習 於事者也。 ○原學下 諸子百家之患,起於思而不學;世儒之患,起於學而不思;蓋官師分而學不 同於古人也。 後王以謂儒術不可廢,故立博士,置弟子,而設科取士,以為誦法 先王者勸焉。 蓋其始也,以利祿勸儒術,而其究也,以儒術徇利祿,斯固不足言 也。 而儒宗碩師,由此輩出,則亦不可謂非朝廷風教之所植也。 夫人之情,不能 無所歆而動,既已為之,則思力致其實,而求副乎名。 中人以上,可以勉而企焉 者也。 學校科舉,奔走千百才俊,豈無什一出於中人以上者哉?去古久遠,不能 第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27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