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範而就律也。 今雲官守失傳,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則人人皆自以為道德矣。 故 夫子述而不作,而表章六藝,以存周公舊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 而諸子紛紛, 則已言道矣。 莊生譬之為耳目口鼻,司馬談別之為六家,劉向區之為九流。 皆自 以為至極,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 由君子觀之,皆仁智之見而謂之,而非道之 果若是易也。 夫道因器而顯,不因人而名也。 自人有謂道者,而道始因人而異其 名矣。 仁見謂仁,智見謂智,是也。 人自率道而行,道非人之所能據而有也。 自 人各謂其道,而各行其所謂,而道始得為人所有矣。 墨者之道,許子之道,其類 皆是也。 夫道自形於三人居室,而大備於周公、孔子,曆聖未嘗別以道名者,蓋 猶一門之內,不自標其姓氏也。 至百家雜出而言道,而儒者不得不自尊其所出矣。 一則曰堯、舜之道,再則曰周公、仲尼之道,故韓退之謂「道與德為虛位」也。 夫「道與德為虛位」者,道與德之衰也。 ○原道下 人之萃處也,因賓而立主之名。 言之龐出也,因非而立是之名。 自諸子之紛 紛言道,而為道病焉,儒家者流,乃尊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吾道矣。 道本 無吾,而人自吾之,以謂庶幾別於非道之道也。 而不知各吾其吾,猶三軍之眾, 可稱我軍,對敵國而我之也;非臨敵國,三軍又各有其我也。 夫六藝者,聖人即 器而存道;而三家之《易》,四氏之《詩》,攻且習者,不勝其入主而出奴也。 不知古人於六藝,被服如衣食,人人習之為固然,未嘗專門以名家者也。 後儒但 即一經之隅曲,而終身殫竭其精力,猶恐不得一當焉,是豈古今人不相及哉?其 勢有然也。 古者道寓於器,官師合一,學士所肄,非國家之典章,即有司之故事, 耳目習而無事深求,故其得之易也。 後儒即器求道,有師無官,事出傳聞,而非 目見,文須訓故而非質言,是以得之難也。 夫六藝並重,非可止守一經也;經旨 閎深,非可限於隅曲也;而諸儒專攻一經之隅曲,必倍古人兼通六藝之功能,則 去聖久遠,於事固無足怪也。 但既竭其心思耳目之智力,則必於中獨見天地之高 深,因謂天地之大,人莫我尚也,亦人之情也。 而不知特為一經之隅曲,未足窺 古人之全體也。 訓詁章句,疏解義理,考求名物,皆不足以言道也。 取三者而兼 學者,又複各分其門戶,不啻儒墨之辨焉;則因賓定主,而又有主中之賓,因非 立是,而又有是中之非,門徑愈歧,而大道愈隱矣。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夫文字之 用,為治為察,古人未嘗取以為著述也。 以文字為著述,起於官師之分職,治教 之分途也。 夫子曰:「予欲無言。 」欲無言者,不能不有所言也。 孟子曰:「予 第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24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