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著一代之文,因事命篇,以緯本紀。 則較之左氏翼經,可無局於年月後先之累; 較之遷《史》之分列,可無歧出互見之煩。 文省而事益加明,例簡而義益加精, 豈非文質之適宜,古今之中道歟?至於人名事類,合於本末之中,難於稽檢,則 別編為表,以經緯之;天象地形,輿服儀器,非可本末該之,且亦難以文字著者, 別繪為圖,以表明之。 蓋通《尚書》、《春秋》之本原,而拯馬《史》、班《書》 之流弊,其道莫過於此。 至於創立新裁,疏別條目,較古今之述作,定一書之規 模,別具《圓通》之篇,此不具言。 邵氏晉涵雲:「紀傳史裁,參仿袁樞,是貌同心異。 以之上接《尚書》家言, 是貌異心同。 是篇所推,於六藝為支子,於史學為大宗;於前史為中流砥柱,於 後學為蠶叢開山。 」 ○詩教上 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 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 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故論文於戰國,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戰國 之文,奇邪錯出,而裂於道,人知之;其源皆出於六藝,人不知也。 後世之文, 其體皆備於戰國,人不知;其源多出於《詩》教,人愈不知也。 知文體備於戰國, 而始可與論後世之文。 知諸家本於六藝,而後可與論戰國之文,知戰國多出於 《詩》教,而後可與論六藝之文;可與論六藝之文,而後可與離文而見道;可與 離文而見道,而後可與奉道而折諸家之文也。 戰國之文,其源皆出於六藝,何謂也?曰:道體無所不該,六藝足以盡之。 諸子之為書,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於道體之一端,而後乃能恣肆其 說,以成一家之言也。 所謂一端者,無非六藝之所該,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 謂諸子果能服六藝之教,而出辭必衷於是也。 《老子》說本陰陽,《莊》、《列》 寓言假象,《易》教也。 鄒衍侈言天地,關尹推衍五行,《書》教也。 管、商法 制,義存政典,《禮》教也。 申、韓刑名,旨歸賞罰,《春秋》教也。 其他楊、 墨、尹文之言,蘇、張、孫、吳之術,辨其源委,挹其旨趣,九流之所分部, 《七錄》之所敘論,皆於物曲人官,得其一致,而不自知為六典之遺也。 戰國之文,既源於六藝,又謂多出於《詩》教,何謂也?曰:戰國者,縱橫 之世也。 縱橫之學,本於古者行人之官。 觀春秋之辭命,列國大夫,聘問諸侯, 出使專對,蓋欲文其言以達旨而已。 至戰國而抵掌揣摩,騰說以取富貴,其辭敷 張而揚厲,變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謂非行人辭命之極也。 孔子曰:「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為?」是則比興之旨,諷諭之義, 固行人之所肄也。 縱橫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 九 第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1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