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義》&quot;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quot; 《史通》問世之後,對於後世史論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因此,宋元期間,相繼產生了如鄭樵的《通志》、範祖禹的《唐鑒》和吳縝的《新唐書糾謬》等。 繼宋元之後,明清兩代評史論史之風更盛,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堪稱能與《史通》匹敵的第二部史</p> 正文 卷一 內篇一 ○易教上 六經皆史也。 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 或 曰:《詩》、《書》、《禮》、《樂》、《春秋》,則既聞命矣。 《易》以道陰 陽,願聞所以為政典,而與史同科之義焉。 曰:聞諸夫子之言矣。 「夫《易》開 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知來藏往,吉凶與民同患。 」其道蓋包政教典章之所 不及矣。 象天法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其教蓋出政教典章之先矣。 《周 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各有 其象與數,各殊其變與占,不相襲也。 然三《易》各有所本,《大傳》所謂庖羲、 神農與黃帝、堯、舜,是也。 (《歸藏》本庖羲,《連山》本神農,《周易》本 黃帝。 )由所本而觀之,不特三王不相襲,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 蓋聖人首出 禦世,作新視聽,神道設教,以彌綸乎禮樂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 非如後世‧之詭異妖祥,讖緯術數,以愚天下也。 夫子曰:「我觀夏道,杞不足徵,吾得夏時焉。 我觀殷道,宋不足徵,吾得 坤乾焉。 」夫夏時,夏正書也。 坤乾,《易》類也。 夫子憾夏、商之文獻無所徵 矣,而坤乾乃與夏正之書同為觀於夏、商之所得;則其所以厚民生與利民用者, 蓋與治曆明時,同為一代之法憲;而非聖人一己之心思,離事物而特著一書,以 謂明道也。 夫懸象設教,與治曆授時,天道也。 《禮》、《樂》、《詩》、《書》, 與刑、政、教、令,人事也。 天與人參,王者治世之大權也。 韓宣子之聘魯也, 觀書於太史氏,得見《易》象、《春秋》,以為周禮在魯。 夫《春秋》乃周公之 舊典,謂周禮之在魯可也,《易》象亦稱周禮,其為政教典章,切於民用而非一 己空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舊制,則又明矣。 夫子曰:「《易》之興也,其於中 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顧氏炎武嘗謂《連山》、《歸藏》,不名為 《易》。 太卜所謂三《易》,因《周易》而牽連得名。 今觀八卦起於伏羲,《連 山》作於夏後,而夫子乃謂《易》興於中古,作《易》之人獨指文王,則《連山》 《歸藏》不名為「易」,又其徵矣。 或曰:文王拘幽,未嘗得位行道,豈得謂之作《易》以垂政典歟?曰:八卦 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辭,商道之衰,文王與民同其憂患,故反 覆於處憂患之道,而要於無咎,非創制也。 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