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初年,而《論語》成於戰國之時明矣。 )春秋之時,管子嘗有書矣,《鬻子》、 《晏子》,後人所‧。 然載一時之典章政教,則猶周公之有《官禮》也。 記管子 之言行,則習管氏法者所綴輯,而非管仲所著述也。 (或謂管仲之書,不當稱桓 公之諡,閻氏若璩又謂後人所加,非《管子》之本文,皆不知古人並無私自著書 之事,皆是後人綴輯,詳《諸子》篇。 )兵家之有《太公陰符》,醫家之有《黃 帝素問》,農家之《神農》、《野老》,先儒以謂後人偽撰,而依‧乎古人;其 言似是,而推究其旨,則亦有所未盡也。 蓋末數小技,造端皆始於聖人,苟無微 言要旨之授受,則不能以利用千古也。 三代盛時,各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 傳以口耳,而孔、孟以前,未嘗得見其書也。 至戰國而官守師傳之道廢,通其學 者,述舊聞而著於竹帛焉。 中或不能無得失,要其所自,不容遽昧也。 以戰國之 人,而述黃、農之說,是以先儒辨之文辭,而斷其偽‧也;不知古初無著述,而 戰國始以竹帛代口耳。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與孔子所述六藝舊 典,皆非著述一類,其說已見於前。 )實非有所偽‧也。 然則著述始專於戰國, 蓋亦出於勢之不得不然矣。 著述不能不衍為文辭,而文辭不能不生其好尚。 後人 無前人之不得已,而惟以好尚逐於文辭焉,然猶自命為著述,是以戰國為文章之 盛,而衰端亦已兆於戰國也。 ○詩教下 或曰:若是乎三代以後,六藝惟《詩》教為至廣也。 敢問文章之用,莫盛於 《詩》乎?曰:豈特三代以後為然哉?三代以前,《詩》教未嘗不廣也。 夫子曰: 「不學《詩》,無以言。 」古無私門之著述,未嘗無達衷之言語也。 惟‧於聲音, 而不著於文字,故秦人禁《詩》、《書》,《書》闕有間,而《詩》篇無有散失 也。 後世竹帛之功,勝於口耳;而古人聲音之傳,勝於文字;則古今時異,而理 勢亦殊也。 自古聖王以禮樂治天下,三代文質,出於一也。 世之盛也,典章存於 官守,《禮》之質也;情志和於聲詩,樂之文也。 迨其衰也,典章散,而諸子以 術鳴。 故專門治術,皆為《官禮》之變也。 情志蕩,而處士以橫議,故百家馳說, 皆為聲《詩》之變也。 (名、法、兵、農、陰陽之類,主實用者,謂之專門治術, 其初各有職掌,故歸於官,而為禮之變也。 談天、雕龍、堅白、異同之類,主虛 理者,謂之百家馳說。 其言不過達其情志,故歸於詩,而為樂之變也。 )戰國之 文章,先王禮樂之變也。 (六藝為《官禮》之遺,其說亦詳外篇《校讎略》中 《著錄先明大道論》。 )然而獨謂《詩》教廣於戰國者,專門之業少,而縱橫騰 說之言多。 後世專門子術之書絕(偽體子書,不足言也。 )而文集繁,雖有醇駁 高下之不同,其究不過自抒其情志。 故曰:後世之文體,皆備於戰國,而《詩》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13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